詳細資料
K360基因擴增儀(yi) 詳細介紹
基本原理類似於(yu) DNA的天然複製過程,其特異性依賴於(yu) 與(yu) 靶序列兩(liang) 端互補的寡核苷酸引物。PCR由變性--退火--延伸三個(ge) 基本反應步驟構成:
1、模板DNA的變性:模板DNA經加熱至93℃左右一定時間後,使模板DNA雙鏈或經PCR擴增形成的雙鏈DNA解離,使之成為(wei) 單鏈,以便它與(yu) 引物結合,為(wei) 下輪反應作準備;
2、模板DNA與(yu) 引物的退火(複性):模板DNA經加熱變性成單鏈後,溫度降至55℃左右,引物與(yu) 模板DNA單鏈的互補序列配對結合;
3、引物的延伸:DNA模板--引物結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,以dNTP為(wei) 反應原料,靶序列為(wei) 模板,按堿基配對與(yu) 半保留複製原理,合成一條新的與(yu) 模板DNA鏈互補的半保留複製鏈重複循環變性--退火--延伸三過程,就可獲得更多的“半保留複製鏈",而且這種新鏈又可成為(wei) 下次循環的模板。每完成一個(ge) 循環需2~4分鍾,2~3小時就能將待擴目的基因擴增放大幾百萬(wan) 倍(Plateau)。到達平台期所需循環次數取決(jue) 於(yu) 樣品中模板的拷貝。
在此同時認識到蛋白質是接受RNA的遺傳(chuan) 信息而合成的。50年代Zamecnik等在形態學和分離的亞(ya) 細胞組分實驗中已發現微粒體(ti) (microsome)是細胞內(nei) 蛋白質合成的部位;1957年Hoagland、Zamecnik及Stephenson等分離出tRNA並對它們(men) 在合成蛋白質中轉運氨基酸的功能提出了假設;1961年Brenner及Gross等觀察了在蛋白質合成過程中mRNA與(yu) 核糖體(ti) 的結合;1965年Holley測出了酵母tRNA的結構;特別是在60年代Nirenberg、Ochoa以及Khorana等幾組科學家的共同努力破譯了RNA上編碼合成蛋白質的遺傳(chuan) 密碼,隨後研究表明這套遺傳(chuan) 密碼在生物界具有通用性,從(cong) 而認識了蛋白質翻譯合成的基本過程。
從(cong) 分子生物學的發展過程,可以看到在近半個(ge) 世紀中它是生命科學範圍發展*為(wei) 迅速的一個(ge) 前沿領域,推動著整個(ge) 生命科學的發展。至今分子生物學仍在迅速發展中,新成果、新技術不斷湧現,但分子生物學的曆史還短,積累的資料還不夠。例如:在地球上千姿萬(wan) 態的生物攜帶龐大的生命信息,迄今人類所了解的隻是極少的一部分,還未認識核酸、蛋白質組成生命的許多基本規律;又如即使到2005年我們(men) 已經獲得人類基因組DNA3×109bp的全序列,確定了人的5-10萬(wan) 個(ge) 基因的結構,但是要搞清楚這些基因產(chan) 物的功能、調控、基因間的相互關(guan) 係和協調,要理解80%以上不為(wei) 蛋白質編碼的序列的作用等等,都還要經曆漫長的研究道路。可以說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前景光輝燦爛,道路還會(hui) 艱難曲折。
平或放大真核細胞單拷貝基因,通過PCR方法都是不難完成的。
4、特異性強 作為(wei) 引物的寡核苷酸與(yu) 模板結合的正確性是決(jue) 定反應產(chan) 物是否特異的關(guan) 鍵。
5、對原始材料質量要求低含微量(pg,ng)的目的DNA的粗製品或者總RNA,就可以用做反應起始材料來獲取目的產(chan) 物。
主要適用於(yu) 生命科學、醫學、農(nong) 業(ye) 科學、環境科學、考古學及曆史事件解讀和衛生安全方麵。
K360基因擴增儀(yi) 技術參數
樣本容量 | 36×0.5ml |
模塊工作溫度範圍 | 0℃-99℃(室溫≤30℃) |
升溫速率 | ≥2.8℃/s |
降溫速率 | ≥2.5℃/s |
溫度均一性 | ≤± 0.3℃(20℃-75℃) |
溫度精確性 | ≤0.1℃ |
溫度波動度 | ≤0.1℃ |
*大循環數 | 99 |
耗能(*大輸入功率 | 350W |
外形尺寸(長×寬×高) | 370mm×249mm×180mm |
重量 | 4.8kg |